今天去了趟二手書店,
最近才曉得原來在家的附近有這樣好的地方,
雅博客,雖然書的數量不算多,
但是整體的感覺很不錯,
若想要有一個悠閒的文青下午,
這會是個不錯的新選擇。
今天本要挑送給媽媽的園藝書,
挑著挑著想到在家放到過期的,
EMILY DICKINSON詩集,
買本詩集吧,好久沒看詩集了,
想當我國高中時期還是個三八的愛讀詩詞孩子。
於是我拿起了一本新詩集,
看著.....看著.......,腦袋裡迸出先前很流行的,
我 在 彼岸
你 不過 是過客
之類的莫名其妙流行的文青字句。
真要說像又不太像,
到底是怎樣的差異呢?
我想,會不會是以前的人比較慢,
時間慢,思考得慢,
所以東西也細膩,也就更深入心裡了?
我如此感慨著,
感慨過往的人擁有時間,
所以能累積出的成果,
一如我感慨著,寫出野火集的龍應台而今已不同往日。
即便如此,我也很難逆向現在的潮流。
閱讀習慣改變,追求快速跟媒體刺激,
能做的也只是追上潮流,引導潮流。
這些年進入了兒時夢想的出版業,
但出版的無力感讓人難以在裡面奮勇向上。
現在的我還分辨不出是自己的藉口,
還是我對於出版已經不曉得該如何發展才好。
但是能確定的是,這五年多來,
我思考不出出版該往什麼方向發展才好。
會不會我一開始的出發點就是錯的?
因為我想的是紙本書該何去何從,
如何能恢復以往榮景。
若換個角度,
閱讀,要如何能夠融進日常生活裡?
這個題目是不是就好發揮多了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